DSM症状学诊断与精神动力学诊断之间的叙事关系
王曦
日本健康心理学会 〒101-0051
摘要:在DSM的症状学诊断中,使用的是操作性诊断标准。 该标准之所以在DSM体系中能够流行,是因为在心理动力学体系成功地覆盖了整个精神病学领域之后,随着不同地理位置和习俗实践的医生群体逐渐增加,诊断标准在不同医生群体之间的差异逐渐加大,出现了标准的偏离。
在心理动力学的诊断中,通过一种以同理心为基础的态度,从患者的心理动力学根源出发来把握精神疾病,将精神障碍加以总结和组织。因此,不可避免地会用主观的方式去体验精神疾病,并以这种方式组织和描述其结构。与此同时,这种主观心理“叙述”的过程和患者精神疾病的叙述方式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动力学诊断术语的使用标准会根据区域性叙述惯例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这相当于模糊数学中某类集合元素的真值程度的差异。
然而,对于那些复杂且常常具有丰富病理特征的精神病患者而言,他们的症状往往并不能完全符合操作性诊断标准,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类似于某些典型的精神障碍。操作性诊断标准有助于统一全球医生使用的科学语言,但心理动力学中这些模糊集合元素仍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类似典型精神状态的叙述。这些心理动力学叙述,即使看似像模糊集合的元素,仍然有其独特的用途和必要性。
关键词:模糊集合的元素,叙述,心理动力学,渐变,同理心